高考結束後,許多朋友向我咨詢孩子填報志願事。看他們自己的意願,多想讓孩子學法律、金融或經濟學類。按他們的說法,要讓孩子將來能有一份既體面又能賺錢的職業。對此我個人表達了深深的憂慮。這不僅是因為每個人都想去謀所謂“既體面又賺錢的職業”,必然會導致因競爭激烈而不易得,更因為對工程技術類尤其是一線技術人員的職業歧視,可能會導致國家創新力與實力的不足。
  最近一段時間,因為籌拍一部反思甲午的紀錄片,翻閱了不少關於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經濟社會狀況的資料,其中,明治時期日本人對於工程技術及從業者的重視程度,堪稱尊重技術與創造的典範,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
  發展近代產業,是明治維新一個重要經濟政策。為了儘快引進西方技術而又不使本國市場為西方所占領,明治政府並不歡迎甚至是拒斥國外資金進入,而是採取了高薪引用西方工程技術人員的政策。這對於工業化初期資本緊缺的日本來說,壓力可想而知。
  也正是考慮到這點,日本政府很快採取了加快培養本土工程師的措施。政府一方面挑選年輕優秀的尖子學生赴歐美作為公費留學生深造,另一方面於1877年創辦工部大學培養高級工程師,聘請外籍人員擔任教師,還在各地設立了多所高等工業學校,以培養中低級技師。至明治中期,日本基本實現了外籍技師的本土替代。
  這其中,最令人感慨的是,秉承產業救國理想的明治一代人,對一線技術人員的重視程度,是任何國家都無以復加的。由此帶動了全社會對從事工程技術這一職業的尊重和嚮往。大野健一在《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》中說:大多數國家都有一種風潮,那就是與坐在乾凈漂亮的辦公室里工作的律師或財務人員比,工廠里渾身油泥的工程師這一工作並不被看做是高級職業。然而在日本卻截然不同。大學畢業生們會非常樂於從事機器的安裝、調試與維修工作。大多數優秀的學生在決定專業時,選擇的不是法律或經濟學科,而是工程與機械。
  這裡還有一個很生動的故事。山邊是日本近代紡織業之父。但他當年在倫敦留學時最早攻讀的是經濟學和金融學。1877年,作為明治維新時代著名思想家與實業家之一,澀澤榮一親自寫信給並不認識的山邊,信中說:“日本正在為棉紗的大量進口而一籌莫展。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在國內創建自己的棉紡織業,而這需要對紡織技術很熟悉的人才,請你一定要學習紡織技術,然後由我來創辦公司。”
  接此信後,山邊毅然決然變更自己的專業,在英國皇家學院改學機械工程學。畢業後,他搬到英國著名紡織城曼徹斯特工作,學會了紡織技術及流程。學習一結束,他訂購了紡織機器和蒸汽車啟程回國,與澀澤一起創建了日本第一家現代紡織企業――大阪紡織會社。到1900年,日本不但不再需要進口棉紡織品,而且自己所生產的紡織品開始行銷世界。
  回顧這段歷史,大野健一感慨,創造明治奇跡的功臣不是官員,也不是企業家,而是日本工程技術人員。
  我們都知道,晚清洋務運動,作為中國近代一場革新運動,比肇始於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早了7年。然而,前者最後以失敗告終,後者則有效地實現了日本近代化,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,晚清雖也註重從西方引進技術,但社會文化仍然在延續“學而優則仕”的傳統,而認為技術人員不過在“器”的層面擺弄些“雕蟲小技”,不足為“道”,因而終無法實現工業革命。120年前的甲午戰爭,其實在國家工業化層面,已然勝負立判了。
  120年後的今天,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,這個地位既是國家註重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結果,也是工程技術人員乾出來的。2011年2月,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要求前蘋果總裁喬布斯把生產線從中國遷回美國,以解決美國本土產業空心化問題,喬布斯回答說:“如果總統先生能像我在中國一樣,在半年內給我找到70萬個熟練工人,找到3萬個合適的工程師,我就把生產線搬回美國。”
  但我們不能因此自滿。恰相反,中國正在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,還遠沒有發達到美國那樣靠玩貨幣金融就能從全世界賺錢的階段。我們需要有更多技術人員和工程師,而不是只知道坐而論道的什麼專家。因此,政府和全社會都必須營造一種尊重技術與創造的氛圍,讓更多年輕學子能自覺選擇走實業興國的道路。盧周來(經濟學者)  (原標題:尊重技術與創造的典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ft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